录取吧考研网

中医中级考试提纲包含哪些内容?

中医中级考试是中医执业医师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,涵盖中医基础理论、诊断学、中药学、方剂学、针灸学及临床各科知识,掌握考试提纲有助于考生系统复习,提高通过率,以下为详细考试内容及备考建议。

中医中级考试提纲包含哪些内容?-图1

中医基础理论

  1. 阴阳五行学说

    • 阴阳的基本概念与相互关系
    • 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
    • 阴阳五行在中医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
  2. 藏象学说

    • 五脏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)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
    • 六腑(胆、胃、小肠、大肠、膀胱、三焦)的功能特点
    • 奇恒之腑(脑、髓、骨、脉、胆、女子胞)的生理作用
  3. 气血津液

    • 气的分类与功能(元气、宗气、营气、卫气)
    • 血的生成与运行
    • 津液的代谢与病理表现
  4. 病因病机

    • 六淫(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)致病特点
    • 七情(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)对脏腑的影响
    • 痰饮、瘀血的形成与致病机制

中医诊断学

  1. 四诊(望、闻、问、切)

    • 望诊:面色、舌象、形态等
    • 闻诊:听声音、嗅气味
    • 问诊:十问歌的应用
    • 切诊:脉诊(常见脉象如浮、沉、迟、数等)
  2. 八纲辨证

    • 表里、寒热、虚实、阴阳的辨别
    • 证候的转化与错杂
  3. 脏腑辨证

    • 心系病证(心悸、胸痹等)
    • 肝系病证(胁痛、眩晕等)
    • 脾系病证(泄泻、腹胀等)
    • 肺系病证(咳嗽、哮喘等)
    • 肾系病证(腰痛、遗精等)
  4.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

    • 太阳病、阳明病、少阳病、太阴病、少阴病、厥阴病的辨证要点
    • 温病卫分、气分、营分、血分的临床表现

中药学

  1. 中药性能

    中医中级考试提纲包含哪些内容?-图2

    • 四气(寒、热、温、凉)
    • 五味(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)
    • 归经与升降浮沉
  2. 常用中药分类

    • 解表药(麻黄、桂枝、薄荷等)
    • 清热药(黄连、黄芩、金银花等)
    • 泻下药(大黄、芒硝等)
    • 祛风湿药(独活、威灵仙等)
    • 利水渗湿药(茯苓、泽泻等)
    • 温里药(附子、干姜等)
    • 理气药(陈皮、木香等)
    • 活血化瘀药(丹参、川芎等)
    • 补虚药(人参、黄芪、当归等)
  3. 中药配伍与禁忌

    • 相须、相使、相畏、相杀、相恶、相反的配伍关系
    • 十八反、十九畏的临床应用禁忌

方剂学

  1. 方剂组成原则

    • 君、臣、佐、使的配伍意义
    • 常用剂型(汤剂、丸剂、散剂等)
  2. 经典方剂

    • 解表剂(麻黄汤、桂枝汤)
    • 清热剂(白虎汤、黄连解毒汤)
    • 和解剂(小柴胡汤)
    • 祛湿剂(五苓散、平胃散)
    • 补益剂(四君子汤、六味地黄丸)
    • 理血剂(血府逐瘀汤)
  3. 方剂变化与应用

    • 药味加减与药量调整
    • 方剂在临床中的灵活运用

针灸学

  1. 经络系统

    • 十二经脉的循行与交接规律
    • 奇经八脉的功能
  2. 常用腧穴

    • 五输穴、原穴、络穴、背俞穴、募穴的定位与主治
    • 重点穴位(合谷、足三里、三阴交等)的临床应用
  3. 针灸治疗原则

    • 补泻手法(提插、捻转等)
    • 常见病证的针灸配穴(头痛、腰痛、失眠等)

临床各科

  1. 内科常见病

    中医中级考试提纲包含哪些内容?-图3

    感冒、咳嗽、胃痛、泄泻、眩晕等辨证论治

  2. 妇科病证

    月经不调、痛经、带下病的诊疗

  3. 儿科病证

    小儿感冒、积食、惊风的治疗特点

  4. 外科与皮肤科

    疮疡、湿疹、痔疮的中医外治法

备考建议

  1. 系统梳理知识点

    按照考试大纲分模块复习,避免遗漏重点内容。

    中医中级考试提纲包含哪些内容?-图4

  2. 结合临床实践

    理论联系实际,加深对辨证论治的理解。

  3. 多做模拟题

    通过真题训练,熟悉考试题型与答题技巧。

  4. 注重经典著作

    熟读《黄帝内经》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等经典,提升理论深度。

中医中级考试不仅考查知识储备,更注重临床思维与应用能力,扎实掌握基础理论,灵活运用诊疗方法,才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