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试性质与目标
- 性质
文学615为学术型硕士招生考试科目,重点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史、文学理论、批评方法的掌握程度,以及运用理论分析文本的能力。 - 目标
- 检验考生对文学经典作品的理解深度。
- 评估考生对文学思潮、流派及理论框架的运用能力。
- 考察学术写作的逻辑性与创新性。
与范围
文学理论(占比30%)
- 核心考点
- 西方文论:结构主义、后现代主义、女性主义批评等。
- 中国古典文论:《文心雕龙》《诗品》等经典理论。
- 当代文化批评:后殖民理论、生态批评等前沿领域。
- 参考书目
- 韦勒克《文学理论》
- 朱光潜《西方美学史》
中外文学史(占比50%)
- 中国文学
- 先秦至清代:重点为《诗经》《楚辞》、唐宋诗词、明清小说。
- 现当代文学:鲁迅、茅盾、莫言等代表作家及流派。
- 外国文学
- 欧美文学:古希腊悲剧、莎士比亚、19世纪现实主义、现代主义(如卡夫卡、福克纳)。
- 东方文学:日本物语文学、印度史诗等。
- 参考书目
- 袁行霈《中国文学史》
- 郑克鲁《外国文学史》
文本分析与批评(占比20%)
- 考查形式
给定文学选段,要求从主题、风格、叙事技巧等角度撰写批评文章。
- 备考建议
精读经典作品(如《红楼梦》《哈姆雷特》),练习撰写短评。
考试形式与题型
- 总分:150分,考试时间180分钟。
- 题型分布
- 名词解释(30分):如“陌生化”“复调小说”。
- 简答题(50分):论述文学流派特点或理论观点。
- 论述题(40分):结合理论分析作品或现象。
- 文本批评(30分):现场写作。
备考策略
- 阶段规划
- 基础阶段(3个月):通读参考书,建立知识框架。
- 强化阶段(2个月):针对高频考点专题突破。
- 冲刺阶段(1个月):模拟真题,提升答题速度。
- 高分技巧
- 关注学术期刊(如《文学评论》),掌握最新研究动态。
- 多练习“观点+例证”的答题模式,避免空泛论述。
常见问题解答
- Q:是否需要背诵大量作品原文?
A:不必逐字记忆,但需熟悉关键情节、人物及艺术特色。 - Q:跨考生如何弥补基础不足?
A:建议从《中国文学简史》《西方文学十五讲》等入门书切入。
权威资源推荐
- 在线课程:中国大学MOOC《文学理论导论》。
- 学术工具:CNKI数据库、JSTOR文献库。
引用说明
本文参考教育部《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》、多所高校文学专业历年真题及权威教材编写,内容符合学术规范,具体考试要求请以报考院校最新通知为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