录取吧考研网

科学传播考试大纲包含哪些内容?

考试目标

  1. 知识掌握:理解科学传播的基本理论、方法及发展趋势。
  2. 实践能力:具备将复杂科学知识转化为公众可理解内容的能力。
  3. 伦理责任:遵循科学传播的伦理规范,确保信息准确、客观、无误导。

模块1:科学传播基础理论

  1. 定义与范畴
    • 科学传播的概念、目标与分类(如公众理解科学、风险传播等)。
    • 科学传播的历史演变与典型案例(如“DNA双螺旋结构”的公众普及)。
  2. 传播模型
    • 线性传播模型(如缺陷模型)与互动式传播模型(如对话模型)。
    • 社交媒体时代的多向传播特点。

模块2:科学传播方法与技巧 创作**

  • 科学写作:如何撰写科普文章、新闻稿、社交媒体文案。
  • 可视化工具:信息图表、短视频、动画的应用原则。
  1. 受众分析
    • 不同群体(儿童、青少年、专业人士等)的认知特点与传播策略。
    • 文化差异对科学接受度的影响。

模块3:科学伦理与争议管理

  1. 伦理规范
    • 避免夸大或简化科学结论(如“标题党”问题)。
    • 利益冲突披露与数据透明性原则。
  2. 争议应对
    • 如何传播存在争议的科学议题(如气候变化、疫苗接种)。
    • 处理伪科学信息的策略(如事实核查、溯源法)。

模块4:新媒体与科学传播

  1. 平台应用
    • 微博、抖音、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传播特点与优化技巧。
    • 算法推荐机制对科学内容分发的影响。
  2. 互动与反馈
    • 通过评论区、直播等渠道与公众互动的方法。
    • 用户行为数据分析与内容改进。

考试形式与评分标准

  • 笔试(60%):选择题(20%)、简答题(30%)、案例分析(50%)。
  • 实践考核(40%):提交一份科学传播作品(如科普视频、文章)并答辩。
  • 评分重点准确性(40%)、传播效果(30%)、创新性(20%)、伦理合规(10%)。

备考建议

  1. 理论学习:推荐阅读《科学传播导论》《公众理解科学》等教材。
  2. 案例研究:分析优秀科普作品(如果壳网、NASA科普内容)。
  3. 实践训练:定期创作科学传播内容并收集反馈。

权威参考资源

  • 中国科普研究所《科学传播能力建设指南》
  • 国际科学传播协会(PCST)发布的《科学传播最佳实践》
  • 世界卫生组织(WHO)《健康风险传播手册》

本大纲结合国际科学传播标准与本土实践需求制定,旨在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与传播技能的专业人才,科学传播者需持续关注学科动态,确保信息的时效性与公信力。

科学传播考试大纲包含哪些内容?-图1

(注:本文参考了中国科协、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发布的科学传播政策文件及学术文献。)

科学传播考试大纲包含哪些内容?-图2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